2010年12月21日上午10点,在用友管理软件学院的会议室,朱春燕女士接受了《新京报》记者的专访,围绕当前管理信息化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,结合用友学院的办学理念、发展目标等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访谈。
谈到当前面向中低端的培训市场在走下坡路,与前几年相较,不再那么“红火”,朱院长分析了原因,一是市场门槛太低,竞争激烈。二是生源的无限放大,使得培训越来越低端。以就业为卖点的职业培训,如果入口(生源质量)保证不了,出口(就业)也不能保证,这使得整个IT职业培训的口碑都受到影响。三是培训市场越来越细化,一方面生源细化,面向中高端的培训越来越多;另一方面行业领域和培训内容的细化。用友管理软件学院正是看到这样的市场机会,才开始了自己的创新。
针对往年的热门专业(计算机,工商管理等)如今变成了“失业大户”的现象,朱春燕女士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,还给出了建议,将这部分人打造成为具有复合能力的复利型人才。“用友管理软件学院正是看到了这一现象,将计算机专业、工商管理专业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内容相融合,发挥企业在管理信息化领域常年积淀的资源优势,组织了众多管理信息化专家,创建了一个‘管理软件应用工程’专业,希望对那些失业大户的本科后人才进行再加工,把他们打造成一名具有计算机知识、管理知识、管理信息化知识和企业业务与流程知识,同时具备一个大型管理软件工具的娴熟应用能力的复合人才,使他们直接成为可以进入管理软件应用顾问这样一个高门槛、高发展前景和有大量人才需求的实用型人才”。
面对教育培训行业“同质化”现象严重的事实,记者质疑差异化、多元化的特点是否已在IT教育培训行业开始显现。“我觉得理想的职业教育是应该给学员一个实用的知识、能力体系和宽松的职场生存环境,即:不仅给学员提供实战性强、见效快的技能培养,也要提供可以支撑学员未来发展的理论知识和素质教育,同时,还要帮助学员在职场道路上走得更顺畅”,朱院长说,“在当今IT教育同质化阶段,要做出差异化,就要从教育的角度去做培训,从体系化的角度去设计课程,最终,还要用学员的就业质量来验证结果。目前,无论是软件开发领域,还是管理信息化领域的培训都在细分。比如:按照培养出口人才的高、中、低就业层次进行细分(目标不同,课程不同);按照招生入口的生源质量进行细分(生源不同,训练方法不同);按照用人单位定制化专业方向进行细分,如在围绕房地产行业,生产制造行业等进行更专业的人才培养等等。IT教育的专业化一定是未来的方向,把一个领域做深、做透、做专,这是IT教育行业的整体趋势”。
此外,朱院长还详细介绍了学院的生源、办学思想(即“三心”思想)、资源优势以及就业服务保障等。
最后,朱院长建议那些想要转型进入管理信息化领域的求职者,首先明确的是自己选择进入的是一个有远大发展前景的行业,而且还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所学专业,同时还要具有某些相关的能力或者说有建立该能力的欲求,但是,“职场搬家,一定要找专业的、值得信赖的教育机构”,磨好自己的“金刚钻”,才能揽到自己想要的“瓷器活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