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班牙梅尼洛教授
2011年6月10日,北京。在第十三届企业信息系统国际学术年会期间,“以信息化构建智能交通和数字公用事业管理平台”的主题论坛在北京交通大学科学会堂召开,来自全国交通和公用事业行业的客户逾200人到会。西班牙比格大学的梅尼洛教授应邀出席,并发表题为“交通运输企业资源智能优化配置”的演讲,详细介绍了国际交通运输行业的典型应用和最新模型,延伸了领域内信息化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。
多级营运流程模型:由推式变成拉式
梅尼洛教授介绍到,欧洲目前在交通运输领域新开发了一个模型,即多级营运流程模型,它没有改变营运流程,只是把现在的标识系统更换成了RFID。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从过去推式的概念变成了拉式的概念。在推式当中,这个事件是通过收集相应的信息来获得,而在拉式的概念当中,是所有的参与者如果希望能够了解库存以及物流流动的情况,可以实时查询相关信息。
在推式模型中,相关信息产生后,由一些传统的方式如Fax、E-mail、FTP等手段传递给不同的客户及其数据库,所有的数据都会存储在数据中心。而我们现在期望提供一种自动化的处理模式,信息可以通过无线传播网络来获取,基于IPN进行传递,最后进入到云,同时信息可以很容易的被各类客户提取。这非常重要,因为用户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提取信息。现在所有交通物流服务公司都可以提供一些定制化的需求。
海外运输当中有大量推式联运的代理,产生大量的信息,从物流到运营其他企业。目前能够获得的信息,主要是条码,能够识别集装箱。但其他与路径相关的信息,必须通过EDI/XML、EDI/STMP等技术更新到所有的数据库当中。而基于RFID标签的技术不需要在不同参与者传递文件或者通讯,可以有效在五个领域终端管理,包括进出控制,集装箱安全,集装箱标识,位置活动分类和规程管理。
国际交通运输管理的基本原理
国际交通运输领域最基本的原理是,基本的运输,包括运输的计划利用标签进行标识,通过贴在托盘上的标签来识别是我们的运载物,在合并交付时,托盘被装入集装箱,集装箱再装到卡车上,然后集装箱相关的信息将被上载到OBU当中。相关的不同信息,是一步一步从托盘到集装箱,再到OBU上。
此基本原理可以描述为以下的基本操作,首先是OBU当中的一些内容,被传递到路边的读取装置,经由无线网络标志,到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标志,过程中所使用的RSUWSN标志,均通过IP地址获得相关管理点上的信息,所采用的是美国工业协会所推荐的相关标准。
交通行业供应链管理的测试应遵循的七个点
要把整个交通运输场景当中最两端的企业囊括进来。
要选择比较合适的信息标准,以便于获取比较兼容的软件工具,以及数据的传输,借助云服务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。
要包含ISP供应商的运作,提供无线传感网络和有效节点,从而实现一个能够负担得起复杂度的模型。
从移动标识产品上面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,选取相关的数据点。
要包括一些多式联运的代理,他们有比较兼容的ERP系统、用户接口和各种应用系统。
需要开发一个完整的案例,在这个案例中实现测试,并以此获得未来真正基于SOA应用的解决方案。
进一步的改进,包括灵活和定制的软件开发,以便于集成到现有的业务软件当中,包括未来行业客户。
演讲结束后,梅尼洛教授与其同事一行,同用友软件助理总裁蒋骏先生,就各自关心的行业最新管理趋势和管理方法等做了长时间深入交流。梅尼洛教授表示,此次中国之行非常丰富和愉快,结识了亚洲最大的管理软件厂商和一些非常优秀的企业家。